安全問題伴隨著人類社會始終。所謂安全文化,從中觀層面看,即人類在安全實踐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安全物質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的總合,應該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識、安全制度、安全標準、安全物品、安全文藝作品、安全宣傳、安全群體、安全行動、安全理性、安全社會系統(tǒng)、安全社會結構等等。安全文化作為當前研究和建設的重點領域,在國內外都有了它的生存基礎和發(fā)展成就。
一、安全文化緣起及國外安全文化研究現(xiàn)狀回顧
現(xiàn)代意義的安全文化最初是由安全科技界專家提出來的。1986年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于人為原因發(fā)生爆炸,釀成核泄露的世界性大災難,由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提出核電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會科學界都得到了大力發(fā)展,安全文化建設也在其它企業(yè)生產和政府報告中得到了重要體現(xiàn)。當時,專家們的意見就是指人們不能僅僅從自然科學技術角度來維護安全,人們的安全意識、安全行為和安全政策等在維護安全方面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需要對科技理性的副作用進行思考。無獨有偶,社會科學界差不多從另外一種角度提出了如何確保安全的問題,這就是社會學界對現(xiàn)代性進行反思的“風險社會理論”。風險問題的研究最早見于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對核能安全使用問題的思考,后來的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1986年出版的德文著作《風險社會》(RiskSociety)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風險社會理論”,并且對“風險”的內涵作了更深刻的闡述。[1]“風險社會”概念從一開始在外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寬泛,不僅僅指安全生產領域,更廣泛地指向社會公共領域的安全和風險,同時打破地域空間的界限而探索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平等、異質性和不安全問題。
安全文化研究與建設主要起源于工業(yè)化國家,遠遠走在中國前列,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業(yè)領域重點推進。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1991年又提出了《安全文化》報告(INSAG-4),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義并且得到世界多數(shù)行業(yè)專家教授的認同。1994年該機構又制定了評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1996年修改),對安全文化的政府組織、運營組織、研究機構和設計部門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1998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又發(fā)表了《在核能活動中發(fā)展安全文化:幫助進步的實際建議》,提出了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要經(jīng)歷安全的技術與法律建設、安全目標與績效、安全主體的責任與自我學習改進等三個階段。亞洲地區(qū)核合作論壇(FNCA,前身為1990年成立的亞洲地區(qū)核合作國際大會/ICNCA)1997年第8次研討會以來每年都舉行一次研討會(2000年會議在我國上海召開),對于推進亞太地區(qū)安全文化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2]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業(yè)領域的迅速推廣。美國蒙特納州1993年頒布了一部《蒙特納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強調雇主和雇員合作以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工作場所的安全理念。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1997年組織召開了“合作文化與運輸安全”全國研討會。澳大利亞礦山委員會1998-1999年開展了一次全國礦山安全文化大調查,并且得出了一些合乎實際的結論。[3]目前國外在礦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領域都有較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