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與災害本應靠技術對策加以控制,但國內外減災實踐證明,軟對策往往比硬技術更為有效。這不是說棄之硬技術,而是靠軟對策予以重新的組織及梳理,從而更有效,更可靠地成為控制現代事故與災害的有效“技術”。安全文化正是所有軟對策中的斗種,它誕生完善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20世紀90年代迄今愈來愈受到關注及發(fā)展。
??? 一、災難與警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17周年祭
??? 17年前的1986年4月26日,位于前蘇聯烏克蘭地區(qū)基輔以北130公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fā)生了自1945年日本遭受美國原子彈襲擊以來全世界最嚴重的核災難,成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災難,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俄《國際文傳電訊社》2003年4月23月報道,時至今日烏克蘭共有250萬人因切諾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種疾病,其中包括47.3萬兒童。核事故后的今天,在烏克蘭的核受害者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造血系統障礙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等。
??? 爆炸釋放了大約2.6億居里的輻射量,大約是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能量的200多倍。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蘇聯1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qū),那里居住著694.5萬人。由于這次事故,核電站周圍30公里范圍被劃為隔離區(qū),附近的居民被疏散,莊稼被全部掩埋,周圍7千米內的樹木都逐漸死亡。在日后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10公里范圍以內將不能耕作、放牧;10年內100公里范圍內被禁止生產牛奶。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通過風力、雨水等傳播途徑,污染了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一些堪稱世界上最富饒的土壤,牽連了一批意料之外的受難者。
??? 據有關資料,切爾諾貝利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塵有70%飄落在白俄羅斯境內。給白俄羅斯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2350億美元以上,這個數字相當于白俄羅斯32個財政年的總和。為消防核危害,政府每個的撥款要占整個國家預算的20~25%。白俄斯羅戈梅利地區(qū)的兒童甲狀腺癌的比率,在核事故發(fā)生后上升了200倍;某些地區(qū)甚至上升了2000倍。前不久,白俄羅斯衛(wèi)生部門對距離切爾諾貝利約400公里處一所學校的孩子進行了體檢,這所學校的數百名學生中幾乎沒有一個是健康的,他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那些生活在距離切爾諾貝利只有40、50公里處的孩子們的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 二、核安全文化的產生與現代發(fā)展
??? 切爾諾貝利事故的重要原因在于核電站工藝落后,使用的是安全性能差的以石墨作減速劑的舊式反應堆。但追溯其根本原因應歸于核電站主管部門安全意識淡漠,管理不當,運行人員執(zhí)行的實驗程序考慮不周和操作失誤等,從而釀成大禍。切爾諾貝利最后一個反應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關閉。就此,多年來令人擔憂的災難重演的可能性成為了過去。事故發(fā)生17周年后的今天,人們更需要了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對人類的持續(xù)損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結果。據專家估計,完全消除這場浩劫的影響最少需要800年,將經過整整40代人!迄今為止,除了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以外,英國北部的塞拉菲爾核電站、美國的布朗斯菲爾德等核電站都發(fā)生過核泄漏事故。除此之外,在世界海域還發(fā)生過多次核潛艇事故。這些散布在陸地、空中和沉睡在海底的核污染給人類和環(huán)境帶來了無盡的危害。
??? 核安全文化正是由此產生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認為:事故的核心要素是人為失誤及整個管理體系所致,根子不在于硬件系統上,而在于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體系上。對此中國核安全專家王法教授認為:確保核能等高風險行業(yè)“質量第一,安全第一”方針的落實,除了必須要采取的法制手段、制度手段、技術手段、經濟手段等科學全面的管理手段以外,我們還必須充分地、特別地關注并認識人的因素及社會因素。因為所有與事故災害相關的“手段”及“問題”涉及的面均包含在“文化”之中。為此;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INSAG-4強調“安全文化的實質是提供了一種手段用以解決各類人因錯誤”。從中不難看清安全文化的實際操作性意義。
??? 必須說明的是,安全文化不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組織(單位)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國際核原子能機構于1997年再次全面提出的“全球核安全文化”的概念,更重在安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核動力,它建議國際安全聯盟并要求各國要建有核安全及防輻射體制,并一定要在國家層次上致力于“核安全文化建設”。在INSAG—4報告中深入論述了安全文化的定義及特征,對安全文化的三大層次即決策層、管理層、執(zhí)行層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上所述,安全文化由兩大部分組成:其一是機制,其二是在此機制下的響應。從此意義上看,安全文化指的是全體工作人員的獻身精神與責任感,重在對安全事務的個人責任心和整體自我完善?,F在國際的趨向是要將看似抽象的安全文化概念,轉化為有實用價值的“指標”。從全世界看,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開展了“全世界減災十年”活動,其每年“國際減災日”主題都在變,但唯有一點是堅持的,即“預防為先”的原則,所以聯合國倡導的安全減災文化思考是,要在全球開展以“預防文化為主”的防災減災工作。無疑,其文化正是核心點。再看美國2003年6月推出的“新安全文化”月活動:美國安全委員會定于2003年6月為安全生產月。安全月的首日,由美國安全委員會的主席艾倫C·麥克米倫做關于“新安全文化”的演講。這是一項關于如何長時間搞好安全工作的核心問題。美國安全委員會歡迎各界積極參與和關注“2003安全月”的活動。在6月的30天期間,他們把安全月劃分為4個階段,并將向全國各界提供每一階段活動的題目、活動內容和信息,以幫助他們做好安全月的準備工作。通過開展此項活動,喚起和促進人們搞好安全的意識,使人們清楚安全就在每個人的身邊。美國“2003年安全月”已發(fā)展的活動主要是:安全月口號:(1)第一周6月1—7日,為道路交通安全周,主題是:駕駛員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護乘客和其他司機的生命安全。提供一些有關“心煩意亂”駕車對駕駛員的危害和駕駛員安全駕駛的信息;(2)第二周6月8—14日,為家庭和社區(qū)安全周。宣傳預防和保護老年人在家中跌倒的措施方法,給你的家庭和朋友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社區(qū)環(huán)境;(3)第三周6月15—21日,為預防發(fā)生恐怖事件的安全宣傳準備周。給社區(qū)中的家庭和活動區(qū)域提供一些應急的準備措施;(4)第四周6月22日—30日,為生產工作場所安全生產周。督促企業(yè)的領導層重視安全生產的問題,使他們了解在生產工作中如何預防、杜絕傷亡事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