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高層建筑中混凝土后澆帶的設置及施工技術做了深入探討,并總結了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高層建筑, 后澆帶 , 施工技術
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尺寸超過混凝土規(guī)范規(guī)定的伸縮縫最大間距或建筑結構平面較為復雜時,可以通過設置后澆帶避免因溫度、收縮不均勻可能產生的裂縫。按照設計及施工規(guī)范要求設置后澆帶的位置,盡量選擇結構構件少且施工方便的部位。后澆帶將建筑結構平面劃分為若干個部分,待主體施工完成45天后,用比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澆筑,防治新老混凝土間出現施工冷縫,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宜選在氣溫較低時,考慮不利因素對施工作業(yè)的影響。
1.建筑施工后澆帶的設置
施工后澆帶可分為后澆沉降帶、后澆收縮帶和后澆溫度帶,后澆帶一般具有多種變形縫的功能。現在為減小高層建筑與群房間的不均勻沉降一般不設置沉降縫而采用施工后澆帶的方法,但是還要根據建筑場地地基持力層土質情況、基礎類型及上部結構布置等條件綜合確定。
后澆帶的留設部位和距離要充分考慮溫度、收縮應力的影響,一般間距為20m—30m,貫通整個結構的橫截面,寬度為70mm—1000mm,一般取800mm。后澆帶不一定直線通過一個開間,避免鋼筋100%有搭接接頭,一般后澆帶所采用的形式有:平直縫、階梯縫、凸形縫、凹形縫,施工中具體采取何種形式可根據情況自己決定,地下室外墻一般采用平直縫并安裝鋼板止水帶。后澆帶處基礎墊層宜降低50mm—100mm,以便于處理施工縫和排除積水,在雨期施工應每隔50m設置一個集水坑。
后澆帶處梁板受力鋼筋不應斷開,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性配足鋼筋;當跨度較大,鋼筋密集時,可按規(guī)定斷開,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焊接好。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處,此處彎矩和剪力相對都較小,但有時也選在跨中,此處剪力很小。為了保證后澆帶混凝土粘結的牢固性,一般避免留直縫。對于板應留斜縫,基礎和梁應留企口縫。
2.后澆帶的施工技術措施
2.1后澆帶模板及支撐系統(tǒng)的施工
后澆帶處不設置獨立的支模、拆模體系,由于不獨立,拆模時后澆帶模板只能連同其他模板一起拆除,這樣導致后澆帶兩側結構在一定情況下成為了懸挑結構,是施工中最常出現質量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后澆帶往往設在跨中1/3位置,混凝土未澆筑前只有鋼筋相連,澆筑后澆帶混凝土相當于在兩側結構施加向下的荷載。若遇到截面和配筋較小的構件,過早拆模可能導致整體斷裂。監(jiān)理發(fā)現這種問題后,施工單位會使用鋼管或木柱等材料支在后澆帶底部,但是拆模后已經改變了構建的受力,再次支頂達不到預期效果。對于后澆帶部位施工人員在模板支設時要注意以上問題,對于沒有形成獨立支撐系統(tǒng)的地方要認真整改。
2.2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措施
后澆帶大多在各樓層上下同一位置處,為一條貫通建筑橫向的“直線帶”,這樣做容易引起此位置處出現應力集中現象。待后澆帶施工完畢后出現貫通的裂縫。后澆帶施工時優(yōu)先采用柔性好、施工方便的鋼絲網,可作為永久性模板使用。為了方便施工,鋼絲網宜在鋼筋吊裝入模前或側模合模前敷設。鋼絲網應就近綁扎在鋼筋上,還應在背面設置臨時固定結構,以防止?jié)仓炷習r鋼絲網向外鼓出。為了防止在澆筑時從保護層處漏漿可在接縫底部保護層部位放一短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