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公司的前身是天湖山礦務局,地處閩南三角州,公司共轄四對生產礦井,最早的建于1956年,最遲的建于1995年。煤層賦存條件復雜,煤層產狀極為不穩(wěn)定,地質構造十分復雜。公司建礦四十多年來,最早的礦井進行了4次通風系統(tǒng)改造,最遲的礦井也進行了1次改造。改造的實踐告訴人們,在煤礦生產建設中,雖然在礦井設計時已考慮了生產后期(即通風困難時期)的通風問題,但往往因設計時依據的地質資料與現場實際的出入、生產計劃的變更,特別是周邊小煤井的無序開采等諸多因素的干擾,使得預定的后期通風計劃難以實施,于是許多礦井在生產后期便采取實施通風系統(tǒng)改造來解決。本文以天湖巖礦的通風系統(tǒng)改造為例,對其通風系統(tǒng)改造過程中的新思路,新做法以及出現的一些失誤加以總結、分析,希望能為同行們提供一點參考。
??? 2 問題與對策
??? 2.1 問題之一:通風系統(tǒng)是否要進行改造,如何改造才能使有限資源達到優(yōu)化配置。
??? 2.1.1 天湖巖礦的生產狀況
??? 根據天湖巖礦最新的地質儲量年報,目前尚有可采儲量50萬噸,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為4萬噸,因煤層較薄,原煤回采率為50%左右,礦井的服務年限還有6年。因該煤礦原煤回采難度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造成贏利困難。
??? 顯然,對這樣的礦井,再花巨資進行通風系統(tǒng)改造從經濟上和企業(yè)效益上是不合算的。但職工的再就業(yè)壓力使決策層進退兩難。
??? 2.1.2 天湖巖礦的通風現狀
??? (1) 通風系統(tǒng)方面:平洞上山轉下山開采后,通風系統(tǒng)的回風道過長過多過雜,風門漏風量劇增(無效風量約占總進風量35%)。上部周邊小煤的無序開采,使礦井總長約2km的回風巷遭受嚴重破壞,使得回風巷外部漏風率高達60%以上,且破壞仍在繼續(xù),維護相當困難,通風系統(tǒng)已基本處于癱瘓狀態(tài);
??? (2) 局部通風方面:由于地質構造復雜,煤層賦存極不穩(wěn)定,長期以來基本上是屬于邊探、邊掘、邊采的情況,難以形成較為周全的通風布局,大多是利用現成的一些廢巷與上下水平的采煤貫通點加以改造之后進行通風,造成進風、回風較為紊亂,下山水平進、回風壓差不明顯,風量少且不穩(wěn)定,局部串聯通風嚴重。
??? 根據國家2001年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整頓工作和福建省實施方案,特別是2001版《煤礦安全規(guī)程》明確規(guī)定,生產礦井必須具有較為完善的通風系統(tǒng),否則必須關停整頓。不立即進行通風系統(tǒng)改造,這顯然是屬于關井對象。
??? 2.1.3 解決辦法
??? 天湖山能源實業(yè)有限公司目前有礦井四對,高山地形。天湖巖礦處于最上部,主平峒標高+805水平,準備水平為+775水平,主平洞+825及以上水平僅剩幾個回收煤柱的零星作業(yè)點。經過幾十年的開采,公司其它礦井也都在往深部移,出現了各礦井在原劃定的井田邊界上的一些未采部分。公司領導十分重視,在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的今天,加大了對該區(qū)段的探礦力度,隨著地質資料的進一步明確,認定該區(qū)域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并從大局出發(fā),打破原井田邊界的塊段劃分法,并提出新建兩個采區(qū)“新村一采區(qū)和含春二采區(qū)”由天湖巖礦與含春礦就近聯合開采的構想,預計四年后可完成采區(qū)基建并投產,上部由天湖巖礦就近先下山開采,下部由含春礦以后就近上山開采,預計生產能力為6萬噸,服務年限30年。由含春礦+565主平峒和+710輔助平峒進風,回風系統(tǒng)由上部天湖巖礦目前的下山通風系統(tǒng)+含春礦二采和新一采區(qū)回風平巷+825總回風平巷、+825~+875總回風上山、+875總回風巷+風硐、抽風機構成完善的通風系統(tǒng)的戰(zhàn)略部署。
??? 經全面的分析論證,一致認為這個方案可行,并于2001年決定立即進行通風系統(tǒng)改造,是時要求新系統(tǒng)既要考慮目前天湖巖礦的安全生產需要,也必須能滿足下部兩下新采區(qū)聯合開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