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管線(文南油田)防污染清洗技術研究探討——清洗工藝改進(4)
3.1注水管線清洗工藝的改進
改進前管線清洗工藝流程,見圖1。
圖1改進前注水管線清洗工藝流程圖
3.1.1選擇排酸池
為防止管線清洗過程中的水土污染,必須解決清洗生產(chǎn)的殘酸回收問題。通過對全廠增壓注水泵站調(diào)查,現(xiàn)有污水排放池均為水泥燒注或磚混結構,污水泵出口與油田污水回收流程相連,有效容積為10~50m3,完全可以作為管線清洗的理想酸池。
3.1.2優(yōu)選殘酸中和劑
油田常見用于殘酸中和的藥劑有三種:固堿、液堿、石灰乳。要根據(jù)室內(nèi)效果評價,決定選用便于施工且價格低廉的石灰乳作殘酸中和劑。
3.1.3改進后的管線清洗工藝流程
清洗劑從注水干線首端(污水處理站)泵人,經(jīng)溶垢反應后,殘酸由增壓注水泵站配水間及臨時流程排入站內(nèi)污水池,污水池內(nèi)由人工加入石灰乳,將殘酸中和至pH≥7以后,再由污水泵泵入回水系統(tǒng)返回至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回注(圖2)。增壓注水泵站內(nèi)管線及單井水管線清洗,殘酸均排入站內(nèi)污水池。
圖2 改進后的注水干線清洗工藝流程圖
3.1.4現(xiàn)場試驗
2002年2月利用該防污染清洗技術,對采油四廠南二注水干線及支線進行了清洗(干線全長7.0km,平均結垢厚10mm)。清洗劑由干線首端(污水處理站)泵入,選擇末端兩座增壓注水泵站污水池為殘酸中和池,實測排酸口附近空氣中硫化氫濃度為:(1)72#站:3mg/m3;(2) 73#站:5mg/m3,遠低于中原油田規(guī)定不超過10mg/m3的技術標準。清洗過程中產(chǎn)生的殘酸及沖洗管線的污水均得到回收。而且實測空氣中硫化氫濃度最高為5mg/m3,比改進前降低了98.3%。
3.2注水管線防污染清洗技術的推廣應用
注水管線防污染清洗技術試驗成功以后,在文南油田得到了全面推廣。2002年2~11月,共清洗注水干線(含支線)6條、增壓注水泵站6座、單井管線26條。清洗過程中監(jiān)測排酸口附近空氣中硫化氫含量均低于10mg/m3的技術標準,產(chǎn)生的殘酸和沖洗管線用水均得到回收,未發(fā)生水土污染和安全事故。
高朝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