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對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李家洼礦難進行了處理,其中,公布的情況稱"為瞞報事故,李家洼煤礦礦主共支付260多萬元用于收買記者",這一消息再次震驚全國。有輿論呼吁,要公開這些被收買記者的單位和姓名,將真相公之于眾。
公眾早已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消息。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縣發(fā)生金礦爆炸事故,礦主也是隱瞞不報、收買記者。當時,有11名記者收受了繁峙縣當?shù)毓賳T和不法礦主賄送的現(xiàn)金、金元寶。一年多以后,國務院調(diào)查組向全國公布這一情況時,輿論也曾追問:這11名記者究竟是誰,供職在哪家媒體,接受賄賂、參與瞞報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隨后,新華社向社會公開了11名記者收受現(xiàn)金、金元寶的真實情況。其中,有山西當?shù)?家報社的7名記者,還有4名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真相披露之后,新華社公開對涉案記者進行了處理,新聞出版總署吊銷了11名記者的記者證,山西省有關部門也對當?shù)厣姘赣浾哌M行了處理。
但是,記者在礦難中接受“封口費”、被收買的消息卻不斷傳來。2008年7月,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李家洼礦難發(fā)生后,隨著國務院調(diào)查組的調(diào)查工作不斷推進,一些消息開始引起輿論關注。比如,一名記者從山西被帶走后,一些媒體熱炒“記者失蹤”,隨后,發(fā)現(xiàn)了這名記者被河北省張家口警方以涉嫌詐騙犯罪拘捕。當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輿論認為:就算記者真的涉嫌犯罪,也不能這樣神秘抓捕。這樣做,對于保護公眾知情權(quán)有什么好處?
從遼寧西豐警方進京抓記者引發(fā)強烈輿論反彈之后,有關部門對抓記者這樣的事情確實有些“投鼠忌器”。當時,張家口警方在回應媒體時,也顯得比較委婉,表示案件是“上面交辦”的。而這名記者恰恰與蔚縣礦難瞞報有牽連。
應該說,記者涉案,往往是比較棘手的事情。礦難之后,前去“敲詐”的記者,通常打著某家媒體的旗號,如果東窗事發(fā),此媒體可以不承認記者的收錢行為與己有關。當然,記者涉嫌受賄或者商業(yè)賄賂,尤其是具有國家事業(yè)單位身份的正式工作人員,可以移交地方檢察機關和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處理。但有的媒體記者,是“臨時聘用”或者是“廣告經(jīng)營部門的人員”,如果媒體指認記者拿回的是“廣告費”,是“職務行為”,就很難對其進行司法處理。
國務院對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李家洼礦難的處理通報說:“經(jīng)查明,10名記者涉嫌犯罪,待司法機關作出決定后,一并由黨的紀檢機關、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相應處理。”對于這樣一起公眾高度關注的礦難瞞報大案,相信有關部門早已作出了縝密、細致的調(diào)查。在進入司法程序的同時,不妨將相關信息公開,保證公眾的知情權(quán)。
同時,與繁峙礦難一樣,蔚縣礦難的涉案記者所在的媒體,能否像新華社學習,勇敢站出來自揭家丑,對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掩蓋、不推諉、不逃避。蔚縣礦難畢竟已經(jīng)過去了一年多,移交到司法部門的案件也應該盡早進入起訴、審理程序,讓相關涉案記者在公開、透明的審理中,接受公眾的檢視。根據(jù)通報情況來看,在進入司法程序后,國家的廣電部、新聞出版總署也可能會進一步對相關媒體作出處理。不管怎樣,讓所有真相暴露在陽光之下,是社會公眾的需要和時代進步的必然選擇。